約於2003年秋開始行經福山村菜市場,我估計里程往返約參公里,我走的很疲累,但我心直堅持在不走希望之火會熄滅,一輩子只好候死神界臨,之時常發生癲癇,一月發作一次的機率,每至一月就會覺的癲癇的手又將我輕輕撫觸。
我心實很固執,不能走會失掉希望,妻常說:如我在半途發作要怎麼辦?我說,僅能躺於路上,念佛號等阿彌陀佛的大願將我接引,除此外毫無辦法;因常定期吃癲癇藥,故我的牙齒齦刷牙常會沾血;但無吃癲癇來臨時,沒有感覺,剎那間摔倒路間,要防止癲癇發作前的感覺有,僅能早晚皆吃癲癇藥。
我從福山楊同學的中藥房,南行經前小學米店女兒的天佑診所,行經兩處菜市場,後往東行巷弄穿過,這巷子曾是瓦斯行,某人所開,惜開的瓦斯行因兒子車禍受傷,爸媽兼顧瓦斯行,沒有時間,轉賣了;當我行經追分國小後的林煙小徑時見到過前瓦斯行的老板與之傷殘兒子在此行卵石步道,之兒的情況比我還不佳,因為斯時我以在獨立思考,想到腳的復健要如何續作,當時,我常脫掉涼鞋習行,常左右橫移,直往後移,我的觀念,是人腳先前都是無意識的行動,開腦後於醫院長期復健一年皆是以復健師意見執行,從沒最行想過續出院滿要如何度過。
我想步行極短,於生活應付要常坐椅上,僅看電視打發時間流逝,最要緊是要能走遠,最後五年居然讓我作到,作到出院後,妻子載我來的王田村公園步道;人要有願,才能有力。
當時妻也走我行的這條小路,見到一位臉黑臉色不均的女士對他說,只要「以艾葉草合上菜瓜」中風可愈,這很簡單啊!我記得在民70年後十五年左右常與父親去祖墳,時墳場經常長滿著艾草,父親常拔艾草回來,與我說浸艾草有效,父親感覺他的五十肩現象改善極大;我想到艾草的根直穿移,在根又發艾草,可見艾草對腦也有效果,加上菜瓜絲絲縷縷直竄,我已領悟先民是應用物性,理調肉身不調;妻子有想要嘗試,但她因不是自身肉體的痛苦,故淡忘了。
最後行約一年後,看到幼稚園旁一棟房屋前擺有很多的復健器材,有跑步機、也有殘障車…等等;也見到位女士在屋前整理草藥,不免問她,那麼多的復健器貴吧,家是不有人受傷,持續復健?女士看到我走路的情況便知,我是傷殘人士,很和善的告訴,復健器是先生使用的,他先生與我相同,行動不便。
走了約近一年,常行過這間房屋,即會與之問好;我問這女士現作何事?她實際與我說,現她無事可作他也是腳行動不便人士,曾中風過,因腳膝關節受傷,去醫院開刀過,現她仍續食草藥,我問她:認識巴參嗎?因我覺得食巴參草藥後,以前記憶的名字又記得了,對腦的記憶力幫助極大;前我在沙童住院復健時,也遇一位經由韓戰歸黃的義士,之朋友歸鄉回來台灣時,送我一筒天麻丸,我知道中藥天麻也下人的記憶力幫助很具卓效。
我試吃數天覺的並無效果,就存置櫃內,現如有緣,剩餘丸可贈與人食,希望有緣,無緣,事就不生了。
又經了數月這女士又去工廠作事了,我常去找她聊復健事,也常行經她的藥園觀察,究竟種種草藥,喔不得了,竟然我直食的巴參也有,一次在星期日,看到她在整理自已種的草藥,不免問她現在工廠作的還好吧;她老實的與我說,她無法久站,現在尋一種「牛筋草」加上榕樹鬚並浸熱水,浸泡能恢復前的腳力,她並開褲腳給我看,一道疤痕清晰可見;我向她說妳所說的牛筋草在妳的菜園很多啊,我走去她的菜園前拔一株牛筋草讓她看;我也知道牛食牛筋草很多故牛的蠻力橫行,致使要將牛隻制服,動用人極多,聽說牛一年只發一次情,故於發情期,要特別注意當在發情期的牛心不安定。
後我改行至德佶紡織這條路了,很少行經這女士的屋前,但她從無觸及,我知道又去作工了;誠心的祝福這女士,是她的善心使我涼鞋壞掉時,發覺換鞋,腳盤很軟無力,也想試試,之時我常行往王田油庫旁的公園,脫鞋舉步踏於卵石步道習走,覺的腳掌無力至極,支撐整個身體重量不足力氣,我在王田村幼稚園旁拔了不少牛筋草,加上在公園內的樹鬚浸置水中,將水加熱,覺的可以忍受溫度了,浸泡約十五分鐘,真的不得了,發覺腳掌浸泡一次,腳掌力量回來了,可惜發覺腳指張力變化極大,我覺可以了,現浸的水仍放於水壺內,僅一次浸泡而已,實是奇蹟,發表與有緣人分享。
這原理實是先民長久的觀察,牛筋草牛常吃之,故力氣很大,榕樹鬚善鑽,觸侵地表,會化為樹幹。兩者合用,對身體的無力幫助大,這是物理,反說也可不理。
我在沙童復健,見位老先生中風來復健,他曾與我互拋皮球,當時他殘障的腳立站於晃板,但多年觀之,走跑步機腳踝關節仍下垂,他與我說,他無張力的體會,依稀是輕微的腦栓,對一七十餘歲的老漢,即很嚴重了,他的手的機能皆無礙,唯一讓我覺得就是腳力不比我好;我與之說「用牛筋草加上榕樹根浸腳可能能對踝節動作有幫助,我告訴他,祝福他浸泡後有所幫助,但之無張力情況,是否能復原,我不敢道之。衷心的祝福他,我記得他作復健起碼超過四年了,四年的歲月何等長!隔壁鄰居的陳育安小朋友在四年後就活潑亂跳了。如是仍無力,腳筋力道仍無法復歸,腳浸泡熱水,血氣下循,對老年人也有幫助,容易入睡,阿彌陀佛。
http://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pk201129&aid=2045407